【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】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,分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,共18卷。它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,更是一部融合哲学、养生、天文、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著作。本文将对《黄帝内经》的部分原文进行摘录,并附上简要译文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。
一、
《黄帝内经》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问答形式展开,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以及养生等方面的知识。全书强调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,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,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顺应自然规律。书中还提出了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即预防为主,强调健康的重要性。
为了便于学习和查阅,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与译文对照整理如下: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黄帝问曰:余闻五脏六腑之气,皆出于肺,而肺主气,故气归于肺。 | 黄帝问道:我听说五脏六腑的气都源于肺,肺主气,所以气归于肺。 |
岐伯对曰: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。 | 岐伯回答:肺是气的根本,是魄所在的地方。 |
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 | 肺能通达全身的血脉,把精气输送到皮肤和毛发。 |
气伤则血不荣,血不荣则形体枯。 | 如果气受损,血液就不能滋养身体,血液不能滋养,就会导致形体干枯。 |
四时之气,各有其位,不得其位,则病生焉。 | 四季的气各有其位置,如果失去平衡,就会生病。 |
天地之大,万物之众,人之神,莫贵于心。 | 天地广大,万物众多,人的精神中没有比心更重要的。 |
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 | 心是君主的官职,神明由此产生。 |
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 | 如果精神内守,疾病从何而来? |
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,乐恬憺之能,从欲快志,以养其性。 |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,喜欢恬静安逸的生活,顺从欲望,快乐志向,以保养自己的本性。 |
三、结语
《黄帝内经》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源头,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。通过阅读原文与译文的对照,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。对于现代人而言,学习《黄帝内经》不仅能提升健康意识,还能从中汲取古人对生命、自然与社会的深刻认识。
建议读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,辩证地看待《黄帝内经》的内容,将其作为养生与健康管理的重要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