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不厌细成语解释】“脍不厌细”是一个源自《论语》的成语,原句为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出自《论语·乡党》。这句话是孔子对饮食习惯的一种描述,强调在食物的选择和处理上要讲究精细、讲究品质。
成语解释
“脍”指的是切得极细的肉片,通常用于生食或凉拌;“细”则是指细腻、细致。因此,“脍不厌细”的意思是:即使是对脍这种食物,也应当追求其细腻程度,不厌其烦地进行精细处理。
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食物质量的重视,也隐含了对生活态度的讲究。它反映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,以及一种追求完美、注重细节的生活方式。
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脍不厌细 |
出处 | 《论语·乡党》 |
原文 | 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 |
字面意思 | 对脍这种食物,越细越好,不嫌其细 |
引申意义 | 追求精细、讲究品质、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对事物处理细致入微,或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 |
用法举例 | 他做事一向脍不厌细,从不马虎对待任何细节。 |
小结
“脍不厌细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饮食的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做事情时,应注重细节,追求卓越,而不是只看结果。这种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。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,保持一份对细节的关注,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