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精神矍铄是什么意思精神矍铄一词出自何处】“精神矍铄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虽然年纪较大,但精神状态非常好,显得非常有活力和干劲。这个词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,在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。
一、
“精神矍铄”原意是形容人的眼睛明亮有神,后引申为形容人精神饱满、精力旺盛,尤其是指老年人虽年岁已高,但依然充满活力。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多用于描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有威望的人物。
其来源可追溯至《后汉书》等古籍,但在现代语境中,更多地被用来赞美人的精神状态良好,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“眼睛明亮”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精神矍铄 |
拼音 | jīng shén jué shuò |
释义 | 形容人精神饱满、精力旺盛,尤其指老年人虽年老仍充满活力。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后汉书》,但具体出处尚无定论。常见用法出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,尤其是年长者的精神状态良好。 |
近义词 | 精神焕发、神采奕奕、精力充沛 |
反义词 | 萎靡不振、无精打采、精神恍惚 |
使用场景 | 日常交流、文章写作、演讲表达等场合,常用于赞美他人精神状态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精神矍铄”虽然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语,但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是在对长辈或有经验的人进行称赞时,常会用到这个词。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描述,更蕴含着对一个人内在气质和生命力的肯定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矍”字较为生僻,部分读者可能不太熟悉,因此在正式写作中,可以适当解释或替换为更通俗的表达,如“精神焕发”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精神矍铄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对生命力和精神状态的高度认可。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。